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电影里的那些爱与疯

贾淼 三联生活周刊
2024-08-08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作为电影诞生的地方,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有着大量法国经典电影元素,其中一个引起讨论的片段,也被视为对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代表性电影Jules et Jim(译作朱尔和吉姆/祖与占)的致敬。这部1962年上映的电影被认为是新浪潮大导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为电影史贡献的经典文本。这些电影里看起来离经叛道“法式爱情”,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文 | 贾淼

关于友情和爱情、爱情和婚姻、友情和婚姻之间那种渴望共存又难以实现的竭尽全力和无比幻灭,恐怕没有哪部电影比《朱尔和吉姆》(Jules et Jim)更让人难忘。
1962年上映的《朱尔与吉姆》并未赢得戛纳金棕榈,只得了意大利一个国际电影记者联盟奖,但评论仍认为它是新浪潮大导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为电影史贡献的经典文本,不逊成名作《四百击》。

《四百击》剧照

影片的故事来自法国作家亨利·皮埃尔-罗什的小说,背景在20世纪的前20年,“一战”前后的巴黎。德国青年朱尔遇见法国青年吉姆,对诗歌和雕塑的同好让两人成为恨不能分享一切所爱的知己。他们结识了貌似没心没肺的美丽德国女孩卡特琳娜,一段快乐的相处过后,感情慢慢变得微妙,三人行在卡特琳娜有意无意间的游移中维系。
战争改变了一切,两个好朋友各自应征入伍去为自己的国家而战。吉姆有意退出,朱尔和卡特琳娜结了婚。战后,吉姆到他们夫妇家中做客,三个五年不见的好友重聚,彻夜谈笑,弹琴唱歌,好像又回到了三人在巴黎同行的日子。但实际上,一切早都不同了:卡特琳娜已经变成一个厌倦的主妇,和朱尔的婚姻名存实亡。

《朱尔和吉姆》(1962)剧照

面对试图帮助他们的吉姆,卡特琳娜重复着过去那种有意无意的游移,吉姆再次陷落在三个人的感情里。这次是朱尔选择离开,他希望吉姆能和卡特琳娜一起生活,好让三个人继续理想中的相处方式。可是,一旦被抽离了友情,剩下这两个人的爱情又莫名地陷入混乱不堪,已婚的吉姆在巴黎家人与卡特琳娜之间徘徊不定。卡特琳娜在痛苦中想起朱尔,邀他速来见面,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见面可以解决什么,也许是奢望有奇迹再次发生。最后的结局,却是朱尔目睹卡特琳娜带着年轻时一样的灿烂笑容,驾车和吉姆坠落桥下,一切烟消云散。

《朱尔和吉姆》剧照
在影片开头的地方,卡特琳娜留过这么一句画外音:“你说:我爱你。我说:留下来。我差点说:占有我。你却说:走吧。”女主角让·莫罗的声音就像她的脸,美而挑衅,但充满倦意。
他们的三人行,远非简单的俗世肉体之爱。特吕弗是在讲述一段青春幻灭和三个不知如何安置自己相爱的灵魂的年轻人。两个人的爱不难,三个人的爱也并非没有可能,难以成全的其实是爱本身。到影片末尾,朱尔、吉姆和卡特琳娜,他们都已经意识到三人编织的感情乌托邦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可能实现,即便倾尽所有也回不到过去。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是平静的解剖者,他从不确定自己看到了爱情和婚姻的真相,只是在复活一种他所理解的生活。如果要在银幕上看一出爱和婚姻的连续剧,那无疑就是特吕弗的“自传体”系列。世界电影史上恐怕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导演能像特吕弗一样,用20年的时间追看一个名叫安托万的男人的感情成长史:五部电影,拍摄长度延续了20年,连演员让-皮埃尔·雷奥(Jean Pierre-Leon)都没有更换过,他跟随着银幕上的自己一起成人,从上世纪60年代进入70年代,那也是法国各种社会思潮对婚姻关系进行急剧改变的时期。
《四百击》中的安托万还是问题少年,这之后,他在四部电影里完整经历了一个男人的暗恋、恋爱和婚姻:1962年的《二十岁之恋》,是不同导演同题执导的五部短片之一,特吕弗的副题取名《安托万与克莱特》。在60年代早期,法国婴儿潮一代人进入青春期,安托万就在其中。他在片中暗恋比自己年纪稍大的女孩柯莱特,却只被对方当作弟弟来看待。早恋就这样怅惘地消散了,他从中长大,学到和父母怎样相处。

《二十岁之恋》剧照

在1968年的《偷吻》中,青年安托万已经服完兵役回到巴黎,为谋生他在旅店做了接待员,又碰巧被一个私人侦探所笼络去做了小侦探。他需要恋爱,所以爱上朋友克里斯蒂娜,在努力追求她的同时,却又被鞋店老板风情的妻子所诱惑,那是无数少男都经历过的对成熟女子的迷恋。好一阵意乱情迷过去后,安托万终于还是回到克里斯蒂娜身边,守着单纯的小未婚妻,变成一个生活平静的电视维修工。
1970年,特吕弗用第四部《夫妻之间》讲述了安托万结婚与离婚的故事:婚后安托万在自己楼下开了一家花店,他身边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邻居,也就是法国社会婚姻百态。花店失败后,因为工作关系认识的一个日本女孩又让厌烦了平淡生活的安托万爱心萌动,他和小妻子克里斯蒂娜的婚姻受到一次考验,纷纷扰扰,分了又和。
到1978年的《爱情狂奔》,中年男子安托万到底还是离婚了,克里斯蒂娜成了他前妻。安托万变成了一个事业成功的作家,对爱和婚姻却仍是不知所求,他在前妻克里斯蒂娜、已经成为律师的少年暗恋对象克莱特以及新近倾心的女子萨宾娜之间摇摇摆摆,最终也没能摆脱爱之无奈。

《爱情狂奔》剧照
整个系列便在这种无奈的情绪中终结了。爱和婚姻怎会有确凿的答案?对于惯于从小人物视角去看待人和事的特吕弗,那就更不可能。
如果说特吕弗处理家庭题材是以细腻和温情的细节构成——就像他早期那部影片《柔肤》,痛也痛得柔情万种——那么另一位大导路易斯·布努埃尔(Louis Bunuel)就如凿冰刀一般冷酷解构。1966年,他拍摄了《白昼美人》(Belle de Jour)。这部影片获得第3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被认为是表现人的潜意识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作,评论家也大都把重点放在对梦境和现实平行交错的心理表现手法的分析,执著于何为梦境又何为现实。但它给另一部分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却是那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空洞婚姻以及人妻卡特琳娜·德诺芙的寂寞焦虑。对于没有温度的婚姻,这部片子可以说表现入骨。

《白昼美人》剧照
德诺芙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中产阶级女子塞弗琳娜,除了美得无可挑剔,她的一切个人信息在影片中都很模糊,在丈夫面前,在朋友中,在大街上,她都无异于一件可以行走的优雅摆设。塞弗琳娜嫁给了英俊而有教养的外科医生皮埃尔,物质优渥,生活看似十分完美。可是在这种相敬如宾的生活中,塞弗琳娜无所事事,寂寞无聊,尤其在性爱上得不到满足,却很难对丈夫启齿。长期的压抑之下,她经常做些被丈夫凌辱的白日怪梦。
塞弗琳娜在婚姻内的强烈性压抑,有影片中闪过的童年阴影的影响,也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常识,这种常识从19世纪延续下来,认为“有道德的”女人根本就缺乏任何性动力,所以她们不会因为任何种类的性激情而自寻烦恼;如果与之相反,那就是缺乏道德的。接下来影片为塞弗琳娜安排的出口,则有可能是受到法国无政府主义者普鲁东的一种极端观点的暗示,这个人曾宣称:在主妇和妓女之间,不存在中间地带。被这种潜意识引导,不安于做主妇的塞弗琳娜只有一种选择。
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一次滑雪中她遇到女友,无意中听说巴黎有位“夫人”在经营地下妓院。塞弗琳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一番改装后,主动找到“夫人”去做应征女郎。每天下午14点到17点,她变身为“白昼美人”,接待各种各样的客人:肥胖粗俗的商人、受虐狂教授、没落变态的贵族伯爵……傍晚回到家,她把这些痕迹全部抹去,又做回陪伴丈夫共进晚餐的优雅贵妇,对丈夫朋友的示爱仍能表现得丝毫不为所动。在两种角色之间,塞弗琳娜感到释放后的极大满足。
但有一天,她在“夫人”寓所遇到了职业杀手马塞尔,他们陷入到肉体的欢愉,随之而来的是马塞尔爱上了她。塞弗琳娜开始感到不安和恐惧,和给了她安逸生活的婚姻相比,欲望满足变得不重要,马塞尔也无足轻重。四处打听“白昼美人”下落的马塞尔终于知晓了她的真实身份,一厢情愿地找上门来,将男主人皮埃尔射成重伤,他自己也被警察射杀在街头。影片最后,仍然美丽的塞弗琳娜用轮椅推着瘫痪的皮埃尔,像从前一样,看似平静地生活着。
塞弗琳娜、皮埃尔,他们可能就住在特吕弗的男孩安托万的隔壁街区里,那些高尚住宅有着更为雕饰的外墙和厚重的大门,没有上班下班的闲聊,听不见邻居夫妇为了一件睡衣争吵的声音,那是另一个巴黎。
几年后,轰动西方影坛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其实也涉及相似主题。由于对性爱场面表现得过于露骨,这部影片在导演贝尔纳托·贝托鲁奇自己的国家意大利遭到15年禁映,但美国人从一开始就视其为深刻之作。

巴黎最后的探戈》剧照

影片里的主人公换成了一个美国中年作家保罗:他旅居巴黎,和一家旅馆女老板结了婚,但是两人之间却很隔膜。妻子在有了情人后又突然自杀,保罗坠入噩梦一般的空虚和痛苦。在街头,他遇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巴黎女孩让娜。让娜已有婚约,未婚夫是电影导演,但她却和《白昼美人》塞弗琳娜一样,一心要在体面的生活之下寻求刺激。他们是两个陌生人,也无意询问彼此姓名,在租来的破旧公寓里一次次约会。
通过放纵的性,保罗似乎从让娜身上找到绝望生活之中的一点生机,他向让娜提出结婚,却被断然拒绝。让娜和保罗在舞厅里跳了最后一曲探戈,告知他自己马上就要结婚,今天必须分手,保罗却如同《白昼美人》中的那个年轻匪徒马塞尔,疯狂地追到让娜家里纠缠,让娜拿起父亲的手枪,将保罗打死在阳台上。对保罗的死让娜竟不觉得内疚,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个中年男人是谁,她只是在游戏,而他破坏了规则。让娜和保罗其实是两代人,但他们同样经历着对生活的幻灭,试图通过不被限制的性爱得到慰藉。两位导演以不同的风格来表现中产阶级婚姻内外扭曲的心理和古怪的欲望,这也契合了20世纪60年代欧美性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
虽然布努埃尔是西班牙人,贝托鲁奇是意大利人,但这确是两部以巴黎为故事发生地的影片,它们带有典型的法国情感范式——日常道德并非黑白分明。它可能是悲伤的蓝,也可能是混沌的灰,或者,红色的疯狂。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5期)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然宁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三联生活周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